消费金融的战国时代

时间:2023-01-12 21:30:02 浏览量:


打开文本图片集

消费金融正在成为各方资本角逐的主战场,银行系、电商系、

P2P系及线上线下结合的互联网系四大力量“短兵相接”

2016年,消费金融异军突起。无论是3C产品还是汽车,甚至房租和旅游,都成为分期消费的对象。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消费金融产品“先消费,后付款”,人们保守的消费观念正被扭转。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称,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9万亿元,同比增长23.3%,预计2019年将达到41.1万亿元。

万亿元级“新蓝海”市场,任谁都不肯放过。

消费金融正在成为一个各方势力角逐的主战场,各类资本纷纷迈出了抢食“新蓝海”的第一步。在这场“遭遇战”中,银行系、电商系、P2P系及线上线下结合的互联网系四大力量“短兵相接”。

风口已至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破30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至66.4%,创15年新高。

与此同时,2015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5.2万元。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仅为60亿元;2014年交易规模则突破183.2亿元,增速超过200%;2015年交易规模或已突破2000亿元。

这些数据表明,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的局面正在被改变,消费将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仅在2016年一年之内,监管层就连发4份文件,释放出强烈信号:鼓励消费金融发展已是大势。

其中,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的战略方针。

同年3月30日,央行、银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消费金融领域的细化政策措施。

毫无疑问,消费金融站上了政策的风口。

实际上,早在政策明确之前,资本早已对此趋之若鹜。银行机构充当先锋,自2015年底以来,已有6家消费金融公司申请到了银监会的消费金融牌照,而其中包括“中邮消费金融”“盛银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等5家公司的主要出资人,都是来自于银行或者有银行参股。

除此之外,互联网公司纷纷利用其线上场景、流量和数据优势,进军消费金融领域。

2014年2月,京东商城上线个人消费金融产品“京东白条”,首次试水“赊销”功能;2014年底,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推出“蚂蚁花呗”,开始进军消费信贷业务,在此之前,阿里曾在淘宝和天猫推出分期业务;随后腾讯和苏宁云商在2015年分别推出自己的消费金融产品“微粒贷”和“任性付”。

蓝海渐成红海

2016年之前,数得上名字的消费金融产品还没几个,2016年,资本热钱不断涌入,BAT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消费金融正规军。资本蜂拥、竞争白热化,消费金融市场或许正在从蓝海迅速变为红海。

面对这个万亿元级别的市场,银行凭借资金成本、风险识别以及定价能力的优势,成为拓展消费金融市场的主要力量。

广东南方金融创新研究院秘书长徐北告诉本刊记者,2016年将有大量银行系统的消费类金融公司陆续成立,预计今年会有7~10家陆续成立消费金融公司。

在广发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关铁军看来,“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发展消费金融可为银行广开营收来源、确保资产质量提供底气。”

“各大银行也都意识到,银行在线上场景相对缺失,于是纷纷发展自己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他介绍,“消费金融”目前是广发银行近年来网络金融战略转型的核心,也是其打造互联网金融服务首选供应商的切入口。

2015年,广发银行与途牛、同程等旅游电商合作开展旅游消费信贷项目,将金融服务拓展到各种生活场景中。

切入消费金融的绝非银行一家,网贷平台也瞄准了这一市场。

原本以企业贷为主营业务的网贷平台开始纷纷转型个人消费贷。“积木盒子”上线“读秒”业务,涉猎场景化消费分期;宜人贷携“6人游”进军定制游,瞄准消费金融市场;红岭创投推出个人消费信贷产品“随心贷”。

在拍拍贷CEO张俊看来,“这无疑是看中了消费金融的巨大蓝海”,而早在2013年,张俊就带领“拍拍贷”开始全面转型消费贷领域。

拍拍贷最新公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平台单季度新增用户384万人,用户总规模达到1595万人;平台一季度成交 29.56亿元,同比增长513.28%,超过网贷之家统计的全行业平均220%的增长率。

同样,诸如服饰、房产、汽车、旅游等垂直行业的公司也在利用其场景,积极切入消费金融领域。

2015年,美利金融通过抢滩尚未完全成熟的二手车与3C电子产品消费场景布局消费金融,以全资子公司“力蕴汽车金融”和“有用分期”提供消费分期服务。

2016年2月,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协众金融与上市公司摩登大道时尚集团旗下的轻奢电商平台“摩登大道”达成战略合作,协众金融将为白领阶层在“摩登大道”平台上提供消费分期业务。

争夺牌照

在业内人士看来,“香饽饽”谁都想吃,但并非谁都能吃。“消费金融牌照是互联网金融时代最重要的一张牌照。”

要想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申请牌照是第一步,消费金融公司需要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只有拿到牌照才具备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资格。

2009年,中国宣布启动消费金融公司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成都四地试点。四川锦程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为首批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

而后的2013年,银监会修订《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鼓励引入民营资本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允许依托零售商网点开展异地业务;允许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等多项规定。

2014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扩大至沈阳、南京、杭州、合肥、泉州、武汉、广州、重庆、西安、青岛等10个城市。

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消费金融的市场准入标准,将消费金融公司从原来的16个试点扩大至全国。

徐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银行开始大规模涉及消费金融领域,并大规模收缩个人信用(消费)无抵押贷款,有些商业银行甚至已经关闭个贷事业部,人员分流到信用卡部或新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

2014年底,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推出“蚂蚁花呗”,开始进军消赞信贷业务

但并非所有机构都能踏过消费金融的门槛。在徐北看来,试点虽然放开了,但门槛依然很高。

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的规定,金融机构发起的消费金融公司,需要上一年度总资产达到600亿元以上;如果是非金融机构发起,上一年度的报表要有300亿元以上的营业额。

徐北告诉本刊记者,“除上述硬性条件外,还有持续盈利、连续五年消费金融经验等指标,因此真正具备发起能力的公司少之又少。”

风口上更须谨慎

实际上,在业内人士看来,没有消费金融牌照的阿里巴巴、京东,依然把消费金融业务做了起来,“有了消费金融牌照就可以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但阿里和京东一开始是利用小贷牌照来开展商城内的分期和小额信贷业务,这也是合规的。”

2014年2月,京东商城上线个人消费企金融产品“京东白条”

如此一来,拥有消费场景的公司想要切入消费金融,就变得简单了。

“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大量精准的用户,只要加入金融元素后,就可以做消费分期。”协众金融首席运营官黄胜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协众金融是广州协众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旗下的互联网理财品牌,与以经营高级男装服饰起家的上市公司摩登大道时尚集团同属广州瑞丰集团控股。

他说,“摩登大道集团在国内的线下门店将近400家,累积了几十万客户,除了线上,可以通过信用在线下门店作消费分期。”

与此同时,这种“线上理财+线下消费”的模式形成了闭环。

“摩登大道和协众金融的账户是互通的,在摩登大道消费的客户也可以成为协众金融的理财客户。这就意味着,我们所有的消费最终都会回到摩登大道线上平台和线下服装店。”黄胜佳说。

当然,随政策而来的风口,稍不留神便会变成肆虐的“暴风”。

“消费金融属于小额、分散、无需抵押的模式,这就决定了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对每一笔业务作出严格的风险定价。” 京东金融副总裁许凌表示。

国内征信体系的不完善,一直在掣肘个人消费贷款发展,因此,开展消费金融的各家公司都把“风控”作为创新的重中之重。

张俊介绍,拍拍贷搭建了P2P行业首个基于大数据模型的“魔镜”风控系统,积累了60亿条海量数据。“魔镜”基础数据库体量已达214亿条,对各风险等级标的逾期预测准确度超96.5%。

“拍拍贷在审核借款人资质时需要400个数据维度,传统的信贷审核信息只占纯线上风控审核的40%,更多的是基于互联网行为、社交关系及网贷黑名单的互联网大数据。”他说。

跨界合作之势

“消费金融的市场足够大,未来合作的机会远大于竞争。”许凌说,“对于京东金融来说,我们是希望连接整个行业,连接所有的合作伙伴,一起分享消费金融的市场蛋糕。”

2016年 3月,京东金融与光大银行合作,推出联名信用卡,打通线上线下的消费权益。

许凌告诉本刊记者,“京东消费金融和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把商业信用和金融信用叠加,通过多方的数据和征信系统,目的是让用户得到最大的信用释放,获得更多金融消费权益。”

黄胜佳则表示,协众金融下一步要与线下更多机构跨界合作。“我们正考虑和外部的机构合作,比如培训机构就是很好的消费场景,我们未来会考虑针对大四学生的再教育贷款。”

同样,近年来广发银行也积极拓展合作,与通讯运营商、电商、垂直网站、门户网站等企业合作,特别是为中小电子商户打造电商服务平台。

“目前国内的中小电商总量超过3000万家,但仅有10%的电商企业拥有线上运营的能力,广发银行为之提供金融服务,既加强了其运营能力,又拓展了广发银行的服务场景。”关铁军把此类跨界合作称为“取长补短”。

实际上,跨界合作只是一小步。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完善征信体系才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内个人征信市场的空白是大家共同的机遇。

相比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中国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主要依靠银行系统的金融信用数据,覆盖面有限。打通整个消费金融行业里的征信,是每个从业者多年来的愿望。

“征信行业在中国一直以来只能依托于央行提供的8.5亿个人征信信息,其中仅3亿多人有信贷数据,这意味着剩下的近10亿人信用记录无据可查。”张俊说。

在关铁军看来,“银行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成本太大,而互联网金融通过碎片化信息多维度地判断一个人的征信状况,成本相对银行要低。”

许凌告诉本刊记者,京东金融一直在呼吁和配合怎样把整个征信系统更大范围去覆盖它。“我们会主动上报用户的信用行为,同时积极与央行征信系统对接,希望能推动市场把整个大的消费金融行业领域里面的征信打通。”

推荐访问:战国时代 消费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