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塞拉莱

时间:2023-01-10 08:50:05 浏览量:

名声大噪塞拉莱

近了,更近了,蔚蓝海面、鱼群试跃、棕榈树林、城堡建筑……4月1日,当地时间下午4时,“广州”舰在港区引水员的指引下缓缓驶入塞拉莱港,一座美丽而充满异国风情的城市呈现在眼前。

久闻塞拉莱的盛名,2009年6月,中国海军第二批护航编队第一次成建制在国外停靠修整就是在阿曼塞拉莱港。阿曼是阿拉伯半岛最古老的国家之一,首都马斯喀特(Muscat)东南濒阿拉伯海,东北临阿曼湾,踞守印度洋通往波斯湾的门户,战略位置重要。而塞拉莱是阿曼的第二大城市、佐法尔省首府,位于阿曼南端,是一座历史名城,以盛产乳香和香料而闻名,也是海湾地区民众最喜爱的避暑胜地之一。据记载,600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的船队5次到过佐法尔,想必对塞拉莱也曾情有独钟。

护航行动以来,许多国家的数十艘军舰在塞拉莱进行过休整补给。塞拉莱之所以成为护航舰艇补给休整的理想港,不仅因为这里是避暑胜地,环境整洁,更因为这里治安较好,人民生活富裕,物产丰富,距离军舰护航、防御和打击索马里海盗的最后目的地——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也不太远。

繁忙的塞拉莱港

4月1日,进港之前,“广州”舰在外港漂泊了大半天时间,美国和印度的军舰以及多艘商船也在附近等候。据说,这是因为港内实在腾不出泊位了。

作为随军记者,我亲身见识了塞拉莱港的繁忙。进港的时候,我大致数了一下,有六七艘大型集装箱船、三四艘军舰和一些渔船停泊在港内,几乎把码头都挤满了。有的甚至两艘船停靠在一起。船舶前后距离才十几米,船首紧挨着船尾。到了晚上,更能感觉到港口的繁忙,通透的灯光把整个码头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装载集装箱的车辆一辆接一辆地在码头驶来驶去,数十台大型桥吊不间断地工作,把一箱箱的货物从码头吊上船或从船上吊下。据了解,码头的所有大型桥吊设备均为我国振华等集团公司投资兴建的,望着这些庞大的重型机械矗立在异国他乡,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塞拉莱港,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一种紧迫感。随时有军舰从外面驶来,一转眼另一艘军舰又离码头远去了。比如,4月1日我们靠泊的时候,有美国海军“麦克福尔”号导弹驱逐舰(DDG74)、印度海军“比阿斯”号导弹护卫舰(F37)、意大利海军“埃特纳”号补给舰(A5326)和英国海军“查塔姆”号导弹护卫舰(F87)在塞拉莱港休整。第二天,意大利和印度的军舰相继走了。第三天美国军舰走了,马上进来了澳大利亚海军“帕拉玛塔”号导弹护卫舰(154)和韩国海军“忠武公李舜臣”号导弹驱逐舰(DDG975)以及阿曼本国的“安姆瓦”号护卫舰。后来英国军舰和“广州”舰也因为泊位紧张而移动了位置。4月5日中午11时,“广州”舰离开塞拉莱的时候,迎面又驶来了马来西亚的“金花5号”军辅船。至此,塞拉莱港区的军舰基本换了一遍。

马尔尼夫岩“喷泉”

4月2日,护航编队第一次组织官兵分批集体外出参观和购物,上下午各一批次。我们记者是下午3点集体外出的。

从港区出来,车队在平整的柏油路上高速行驶,偶尔有一辆车迎面而来。约半个小时,穿过无数个荒漠的丘陵,抵达马尔尼夫岩风景区。风景区有小型的停车场,但没有大门,更没有人售票。一下车,扑面而来的海风,让人感觉回到了三亚的亚龙湾,一样挺拔的椰子树,一样的洁白沙滩,一样的蓝天白云,一样的海鸥翱翔。远处的长长沙滩上,一家人在海边散步,三两个黑纱妇女特别显眼,几个小孩在沙滩上奔跑或踢球。在塞拉莱,法律允许男人最多可娶四个老婆,所以,妇女出门基本都是三三两两走在一起……

马尔尼夫岩风景区最可看的要数“喷泉”。这里的“喷泉”与国内是完全不一样的意义。“喷泉”即为海水冲击海岸,溅起的浪花穿过岩层的洞口,喷射出数米的水柱。也许,塞拉莱严重缺水,这里的人太渴望水源了吧。所以,喷起来的海水也算是塞拉莱的一处风景,而且是著名景点。

马尔尼夫岩是一座半环形的巨大岩石,即使是太阳炙热的中午时分,走在岩石下也能感觉到凉风习习。岩石下面竖有一块碑文非常有意思:“Take nothing but memories,Leave nothingbut footprints,Enjoy your visit to the Marneefcave。”

大家纷纷靠近这个石碑拍照留念,把足迹留下,把美好回忆带走。

热情的塞拉莱人

塞拉莱人多为阿拉伯人,待人真诚热情,他们视款待宾客为无上光荣。因此,他们遇到陌生人总是主动地打招呼,热情问候,甚至还邀请去家中作客。塞拉莱人忌讳客人辞行时留下饭钱,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侮辱,但送点小礼品以示感谢,他们倒是乐于接受。

在马尔尼夫岩风景区,穿着拖鞋、披着长袍的塞拉莱男子一见到我们就主动地挥手打招呼,我们也招手回礼。当听说我们来自中国时,他们微笑着脱口说出:“您好!谢谢!”我分明清楚地看见黝黑的脸庞、洁白的牙齿和炯炯有神的眼睛,感受到了他们“有朋自远方来”的不亦乐乎。

值得一提的还有另外一次在居民区行走拍摄时,经过一个餐馆,突然有三个身披黑纱的妇女走出来,只露出两眼。由于好奇,我和同事们几乎都是三步一回头,或许都在想,只看不拍还不行吗?走了几米,眼看三个黑纱妇女就要乘小车走了,突然其中一个女子向我们打招呼,示意我们拍照片,还主动摆出姿势让我们狂拍了一阵。在塞拉莱的传统中,忌讳对着女人拍照,更不允许与女人接触,据说这是伤风败俗的行为。男人不可斜视女性,不得与女性握手,不得与女性交谈、亲近女性,不能赞美女性和她们的服饰。所以,这位女子的勇气和自信、真挚与坦然实在令人感动。但随着时代发展,塞拉莱对妇女已不像一些近临国家那样严格限制,妇女从面纱到服装逐渐开放,妇女不但可出入公共场合,男女间的待遇也逐步趋向接近。

这里的绿很顽强

4月4日早晨,编队政委陈俨约我和新华社记者刘春辉一起外出拍片子,车一出港区,不一会即来到了荒漠郊区。一片看似河床的地域里有一棵小树,周围错落着几处草丛。我们便下车,走近塞拉莱的绿。树其实也不过几米高,稀疏尖细的叶子,大概是由于干旱和酷热,这里的植物活得相当艰辛。有的草贴着地面,被烤得泛黄,但我似乎又能感觉到它们的顽强。于是,我们都用相机小心翼翼地记录着这里别样的生机与活力。有人说,在塞拉莱,辨别哪家比较富裕,就看他的院子里是否种植了树木和花草。

阿曼国旗由红、白、绿三色组成。红色象征吉祥,是阿曼人喜爱的传统颜色;白色象征和平与纯洁;绿色代表大地。在塞拉莱,是严禁砍伐树木的。塞拉莱人太渴望绿色了,视绿色为生命之色,认为它象征着春天,会给人带来美好和幸福。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改变整个环境与气候,

推荐访问:你好 塞拉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