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织造中国梦

时间:2023-01-08 15:15:04 浏览量: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一波三折

航天城生活中心碧空万里,胡杨树已经隐隐透出一圈圈的金色。街上还是没有几个行人,时有自行车铃声叮当响起,外面看这里的生活节奏极为缓慢而悠闲。

外松内紧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在紧张准备随时可能出现的状况。“天宫一号”升空一个月后,将会和无人飞船神舟八号实行首次对接试验,并将在之后的两年陆续和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进一步为我国建立自己的国际空间站打下基础。

“天宫一号”的发射可谓一波三折。

2011年8月中旬,接连的阴雨天导致发射场厂房湿度增大。8月13日已完成测试的“天宫一号”本来将被起吊,但直到16时过后,小雨依然没有停止的迹象,准备起吊的天车停了下来。根据指挥部的意见,“购买1500公斤干燥剂”。

8月15日上午,干燥剂从兰州运抵发射场。

8月16日,“天宫一号”进入检漏阶段,长征二号F火箭也完成了各项测试。但是8月18日又出了新的情况,托举着“实践十一号04星”的“长征二号丙”火箭升空,随即卫星与地面失去联系。长征系列火箭31年来首次失利。总指挥部决定在发射失利的原因未彻底查清之前,“天宫一号”暂停发射。

9月20日上午8时,被推迟的“天宫一号”终于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神舟八号”运载火箭也于9月24日傍晚到达东风航天城。

运载“天宫一号”的火箭仍然是“长征—2F”系列,但技术改进项目达176项,由于“天宫一号”的重量比以前的飞船增加,需增加运载火箭的推力,其重量也因燃料的增加而增重9吨,这是火箭最主要的改进内容。

为了保险起见,“天宫一号”的发射日期从9月27日调整到29日。

与天比高

“天宫一号”的升空意味着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正式建立。

以“天宫”命名中国未来空间站,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

“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长约9米,最大直径3.35米,重量约8.5吨,采用两舱结构,分别是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大部分是密封的,提供人能适应的压力、温度、氧气等,航天员可以在里面生活。还有一部分是非密封的,里面是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可以循环使用水资源。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资源舱将使用折叠式的5片太阳能电池板,这也是中国中低轨道航天器最复杂的太阳翼设计。

从严格意义上讲,“天宫一号”并不是空间站,它只是一个简易的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的寿命一般在5~10年,航天员每次在轨时间可以达到百日以上,而“天宫一号”的寿命只有2年,航天员只能短期驻守。此外,空间实验室空间小,对接口少,没有扩展能力,所需燃料和给养要一次性带齐,其他空间站则可以用货运飞船来进行定期补给。

交会是让两个航天器在预定的时间同时到达一个指定的地点聚集,两个航天器距离地面三百多公里,以极高的速度运行,时速甚至会达到2.8万公里以上,要实现极小误差的精准控制是非常难的,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相撞事故。

实现了交会对接还可用于在轨航天器之间的互访,实现物资转运,可提供紧急救生。比如这个空间站着火了,我坐飞船到那个空间站躲一下,不一定非得返回地面。

“天宫一号”发射后的11月1日,我国将发射无人飞船“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

如果此次“天宫一号”试验成功,那将使得中国在完成与“神八”、“神九”、“神十”的交会对接后,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

太空多娇

按照我国的航天发展规划,在2016年之后,将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到2020年,将建立自己的多舱式空间站,打造重达60吨的空间站,该空间站可载3名宇航员,将由3个太空舱组成。

2020年,或许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太空节点,因为届时,目前人类建造的唯一在轨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将退役,中国的空间站将成为人类唯一的在轨空间站。

回顾历史,世界上第一个多舱长久性太空站是前苏联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和平号”空间站,但由于继承者俄罗斯财政难以维持其运行开销,在轨工作12年后,于2001年自行销毁。

而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年由美国总统里根率先提出的,它由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和欧洲航天局11个成员共16个国家联手筹建,设计10年,直到1993年才实施,耗资1140亿美元。

发射空间站不但需要更高更精确的技术,还要求有更大型号的运载火箭,如今我国正在研制“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到2014年左右能够上天,也能够把20吨的空间站核心舱送上太空。

日本同志社大学小型人工卫星开发研究科教授佐佐木和可绪认为,在美国宣布削减宇宙研究计划预算后,中国肩负起了为人类探索太空奥秘的任务。

还看今朝

相对于美国和俄罗斯,我国的载人航天起步较晚。美国40多年前就实现了载人登月,中国现在仅仅实现了绕月飞行;国际空间站早在1993年就完成了设计并进入实施阶段,中国的“天宫一号”才刚出发;国际空间站重达400多吨,而2020年的“中国站”只有60吨。

但无论如何,中国依旧是不容小觑的后起之秀。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上天时,正值苏美两国大搞载人航天竞赛。我国也考虑要搞载人航天,但久攻不下,因为我们的科技水平、工业水平和财力物力都达不到要求。因此周恩来总理讲,我们不跟苏美两个大国搞载人航天比赛,我们先把地球上的事情搞好,搞应用卫星,它能解决天气预报、通信等老百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中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走了一条正确的航天发展道路。

曾经有人质疑,空间站是个太烧钱的行当,在俄罗斯已经放弃“和平号”,美国缩减太空计划规模,国际空间站的前途扑朔迷离之际,中国为什么还要挥师挺进?

对此,美国专家称,中国“要将自己放在太空飞行国家中的最高层”,我国学者认为,这只是中国推进国家综合实力的举措。因为空间站的建立不但能极大助推中国经济发展,在太空育种方面,可以培育很多新品种蔬菜,在工业方面,可以制造在地球上无法制造的材料,还可以用来进行科学实验、太空观测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曾表示,“空间站是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航天国力。如果我们现在不去掌握这项技术,等到需要使用空间站时再来建造,就会落后了”。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射“天宫一号”给予了强烈关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国载人航天一直没有获邀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天宫一号”如果能使交会对接技术获得突破,也许,2020年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只有中国拥有空间站。

黄超杰//摘自2011年9月29日《时代周报》/

推荐访问:天宫 织造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