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教材使用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3-01-02 14:45:02 浏览量:

地理教材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地理教学的成败。我们要依托教材,但也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如何有效运用地理教材,是每一个地理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地理教学实践,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全面理解教材

熟悉教材,这是基础。一套好的教材必然是专家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又经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审定,一定有其独到之处,正因为这样,教材才成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要熟悉教材,对教材下一番苦功,做到滚瓜烂熟、了如指掌。教材分析要做到首先分析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其次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及其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再次分析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策略与手段。这样才能全面理解教材,从而游刃有余地进行地理教学。

二、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

“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力求让教科书“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和编排体系”。但百密一疏,有时也会不太合理,有的虽合理但不太符合教学的要求,这时教师就有必要打乱教材的原有顺序,重新安排教材内容结构和编排体系,调整教材。调整教材也可以表现为“整合”教材。“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而且是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

例如湘教版(下同)必修I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有关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是分开来叙述的,教师要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就得将后面的“地球公转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提前,以利于教学。

三、补充教材以外的知识

教材的叙述限于篇幅往往非常精要,不够丰满,不够完整。这时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全面、完整地理解知识,教师就有必要对教材做些补充。

地理是一门地域性很强的学科,地理教材中有许多案例,并不一定适合本地的学生,这时教师可以“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对学生发展自己生存能力有启示、有帮助的地理素材等”。例如必修III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教材中引用“珠江三角洲‘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来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浙江的地域特色补充“温州‘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让学生对照对比学习。

四、删减教材

有的教材内容不符合课程标准,或者存在过难过深、陈旧、不够新颖的情况,教师应当大胆删减。不过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要慎重对待。

五、修改教材漏洞

教材虽然是专家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但难免也会出现差错。另外教材往往是比较稳定的,而时代的脚步并非停滞不前。地理学科更是如此,它是一门时代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做出修正,更新教材。修正、更新教材是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例如必修I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涉及太阳系的知识有“行星包括九大行星与小行星两类”、“图13太阳系示意图”和“阅读: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这部分知识现在看来已经是错误的知识,应当根据最新的天文学知识予以更正。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2006年8月24日通过的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根据新定义,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 冥王星由于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因此被自动降级,成为一颗矮行星。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太阳系有了新“家谱”,由此,除太阳外,一个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在内的太阳系新“家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行星成员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矮行星成员包括冥王星和谷神星等。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条件的物体。

新课程意味着教师对课程有了更多的权利,教师“应注重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建设,有效运用地理教材,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夏志芳,钟启泉.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周侯辰)

推荐访问:若干 地理 思考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