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育广场文化看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

时间:2022-12-27 19:00:02 浏览量:

摘要:通过对“体育广场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并与高校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认为“体育广场文化”发展模式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有促进意义。

关键词:全民健身;高校阳光体育体育广场文化

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全民健身工作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确定了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为重点,系统地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对策和措施。《纲要》实施15年来,教育部加强了对学校体育工作力度。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的情况,期间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活动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开展,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但这些改善远远跟不上群众体育的发展。与学校体育同步实施《纲要》的群众体育,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逐步增加,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的良好模式——体育广场文化。

一、高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

(一)高校体育的发展现状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作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点对象,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无疑是一剂良药,将在提高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据1998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调查统计,我国16岁以上的居民中有66.74%的人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这些人中有不少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爱好,也有人没掌握锻炼身体的技术方法,甚至还有人认为不必和不宜参加体育锻炼,这些原因学校体育应该承担部分责任。我国的学校体育在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传授终身体育的方法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

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是相对应的概念,而现在群众体育发展风生水起,政府部门认真执行《纲要》,搞好群众体育工作的三个环节,就是建群众身边的场地、建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开展搞好群众身边的活动,把体育全民健身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人们聚集到广场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有传统的民族体育,如传统的武术、秧歌、抖松竹、舞龙舞狮、放风筝;也有现代的体育舞蹈、民族舞、健身操等。而这些活动都是老百姓自觉自发组成,大家成群结队在一起锻炼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运动模式——体育广场文化。据不完全统计,广东中山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有50多万,占中山户籍人口的40%以上,“体育广场文化”掀起了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浪潮。在广西曾成功举行了“万人篮球赛”、“万人气排球赛”等活动,南宁已连续举行了“南宁市城市运动会”,各项运动得到蓬勃发展。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观念越来越重视,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渐渐形成。

二、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成为全民健身体育锻炼的良好模式

(一)公共设施是形成“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基础

“广场体育文化”是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生事物。改革开放以后,各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逐渐加快,民生工作的重点从温饱问题转向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城市广场也因此产生,为老百姓提供了活动场所和空间。同时,政府也出台政策,取消了公园的收费制度,将公园等公共设施对外开放,人们可以自由出入。高档次高标准的城市广场和环境优美的公园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休闲、娱乐、健身,各种各样自发组织的文体活动悄然兴起,逐步形成现在的广场体育文化。

自从实施《纲要》以来,我国加大了体育场馆的建设,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到各县市,运动场馆的数量不断增加。2003年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表明,我国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但这些场馆有66%属于教育系统,远离了老百姓活动范围,场地设施虽然对公众开放,但要收费,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老百姓到场地运动的热情。因此,有了场地开阔、环境优美、地势平整的广场、公园,再加上体育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公共场所提供免费体育活动设备,这些都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广场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广场和公园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广场体育文化”形成的基础。

(二)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

在实际生活中,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参加者很多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太了解,而且体育文化知识少,不知道面对自身的身体状况,应该采取什么手段锻炼效果更好,如何安排体育活动强度的大小等,这些问题都会引起人们对科学的体育监测的期望。希望通过体育监测,了解自己的体质,评价锻炼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必然使参加者们产生对体育锻炼指导员的需求,引导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国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大量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进来,对全民健身活动进行科学指导。同时国家对不以收取报酬为目的向公众提供传授健身技能、组织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技术等级制度。各级体育部门都有一套对指导员的培训、管理体系。现在全国拥有各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5万人,在各个岗位上对锻炼的人们进行科学指导,引导人们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意识的增强,对场地设施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原有的场地设施远不能满足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为进一步贯彻《纲要》,广场的场地设施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相关部门开始加大城市广场建设的力度和对广场体育设施的管理力度,完善城市广场的设施,多渠道组织部分群体自筹资金兴建体育设施,为参加城市广场体育健身的人们提供更加良好的锻炼环境。体育锻炼方法手段的科学化必将是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发展趋势。

(三)开展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

原有的体育文化活动多以走、跑和传统武术类为主要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也仅仅是个人活动。近些年,除了原有的体育活动外,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内容很受参加者青睐,比如舞蹈类,从刚开始出现的民族舞蹈、秧歌舞发展到现代的拉丁舞、交谊舞等运动,传统武术从仅有的太极拳衍生出木兰拳、柔力太极球等项目,球类项目也逐渐发展起来,在广场上羽毛球、三人篮球赛、中国特有的气排球比比皆是,新兴起的时尚项目,如滑轮、街舞、花样自行车等随处可见。更多活动项目的出现丰富了

人们活动的内容,也满足了人们活动的需求。体育活动形式开展向小团体方面发展,广场体育文化活动中,与家人、同事、朋友一起参加锻炼的人数越来越多。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也逐步增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现有的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内容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形式多样、老少皆宜的体育活动亟待开发,社会的进步也使人们对群众体育的认识大为深化,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经济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人们有条件根据自身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设计更加贴近生活的、新颖的体育活动内容,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将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趋势。

三、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发展应借鉴“体育广场文化”模式

高校体育与群众体育是相对应的概念,相比之下,高校体育校园文化与群众性“体育广场文化”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去校园的田径场运动的学生只是很少一部分,球场上,除了篮球、足球,其它的如排球、乒乓球等运动少有人参与。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其目的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因此,学校体育应借鉴“体育广场文化”模式,全面推进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

(一)开放运动场馆,为学生提供锻炼场所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是在一定的体育环境中进行的,体育环境影响、制约着体育运动的发生、发展。校园体育运动也不例外,同样受到校园体育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体育运动场所则是体育环境的物质基础,是开展体育校园文化的保障。我国现有运动场馆85万个,有66%属于教育系统,按理学生应该可以很好地享受这些设备,但在现实当中,学生并不是可以完全免费享用这些场馆资源。如羽毛球、网球、游泳等学生喜欢的项目都是需要交纳费用的项目,对于仍然依赖父母资助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笔相当大的数字,必然阻碍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有的学校出于对体育场馆的保护,限制学生进入场馆进行锻炼,白白地浪费资源。因此,学校应该考虑如何合理、科学地利用场地资源,改善校园体育环境,建设和谐的体育校园文化。

(二)师资培训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的课程设计过于单一,教材内容重复,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课程及提高运动兴趣的主要原因。从小学到大学,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极其相似,无非是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传统竞技项目,中学上完篮球,到大学还是篮球,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大大地消磨掉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外许多运动项目如滑轮、攀岩、花样自行车、定向运动、街舞、瑜伽等运动项目传入我国,这些新鲜事物的到来,极大地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受到学生的追捧,而这些恰好是我们现有体育课程的空白。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当务之急便是利用新生事物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因此必须对体育课程进行改革,为教学内容加入更多的时尚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师资的培训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各大体育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时代潮流的体育人才。

(三)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

“体育广场文化”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是政府部门或单位给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进一步实施《纲要》,政府部门经常在节庆时候组织集体活动,如万人太极拳、万人健步走等大型的活动,利用机会不断地扩大影响,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活动中。学校体育除了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以外,还应组织别的比赛项目;除了举行传统竞技项目外,还应设计一些普通学生也能参与的项目,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从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借鉴“体育广场文化”的发展模式,其目的是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体育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在阳光下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在锻炼中掌握日常的体育技能,从而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校园形成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最终将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融入到“全民健身计划”当中,实现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伟科,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兴起和发展趋势[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

[2]苗秀丽,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7],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4)

推荐访问:体育运动 广场 高校 阳光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