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光学专家

时间:2022-12-26 14:50:04 浏览量:


打开文本图片集

王大珩先生不但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科學家,更是一位把个人的科学生命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国主义者,是一位知识渊博、胸怀远大的科技战略思想家。

今年7月21日,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王大珩先生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是我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他为开拓我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事业,特别是为我国国防光学工程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国家科技战略决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业有成勿忘报效祖国

我第一次见到王大珩先生是1978年。他应邀到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作学术报告。我是那批学生之一。他的渊博学识和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大珩先生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曾与钱三强、何泽辉、于光远等著名学者为同班同学。1938年,他考取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第六届留英公费生,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攻读光学专业研究生;1941年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攻读玻璃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英国留学和工作期间,他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受到光学科技界的广泛关注。1948年,王大珩先生怀着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回国,为开拓和发展中国光学事业奋斗了60余年。

从王大珩先生的科学生涯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工作与贡献很大部分都和国防事业有关:主持研制大型光测设备、参与“两弹一星”研制、联名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建议(即“863”计划)、建议开展国产大飞机研制、倡议成立中国工程院等都均有强烈的国防背景。他非常关心和关注兵器工业光学企业和军用光学事业的发展,关心中国兵工学会的学术建设和人才建设。他曾多次参加中国兵工学会举办的光学和测试技术领域的学术会议,亲自担任中国兵工学会主办的光学和测试技术国际会议主席并在会上发表主题学术报告;他还数次参加兵器系统两院院士的推荐和提名工作。王大珩先生为兵工和国防科技事业倾注了很多心血。

殚精竭虑指引国防发展

8年前,我曾和王大珩先生等多位著名学者参与起草“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建议”工作,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我有幸和王大珩先生密切接触,亲耳聆听了先生的教诲,切身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身上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王大珩先生很多关于国防科技的战略思想,对我们今天所从事国防科技工作仍有极其深刻的启迪作用。

2003年春,伊拉克战争爆发。中国科协书记处提议组织国内科技界就能源和国防问题两个重大命题开展座谈讨论,形成意见后上报中央。恰好我正和兵工领域的一批专家学者酝酿召开一个关于伊拉克战争的学术研讨会,科协遂决定由中国兵工学会牵头组织撰写关于国防科技方面的建议。

当时正值非典肆虐时期,上级要求在4月底之前不允许召开任何会议,只能靠电话联络。当我邀请王大珩先生参加时,他非常愿意,并表示此项工作相当重要,他正有一些想法要表达。

活动先期采取分头征求意见的方式,形成提纲后陆续召开了五次规模不等的座谈会和研讨会,而王大珩先生参加了其中的三次,他每次都精心准备,发表了很多重要意见。

王大珩先生的基本思想是:要面向未来战争和战场需求,务实求是,传承辟新,寻优勇进;要大力抓创新,抓基础,要瞄准国外高技术,知难而上,不要被西方束缚住手脚;在发展国防科技的过程中,由于特殊需要,可能不计成本,不惜代价,那是特殊时期,今后必须注重军民结合,要有长远发展规划;要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既要体现国家意志,又要满足市场经济要求,要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高度协调统一。

王大珩先生的上述观点对建议的最终定稿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作为起草人之一,根据其他学者如:杨家墀、陈能宽、杜祥琬、王越、张履谦、胡光镇、何德全以及由9个全国学会推荐的近30余名学者发表的重要意见,形成初稿后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将建议书的标题确定为:“在不对称状态下我国国防科技的发展战略建议”。

7月24日,我按约定到王大珩先生家去取他为“伊拉克战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题写的书名,同时带上杨家墀、陈能宽两位院士为论文集写的序。王大珩先生完全赞同两位院士的序。他那天谈了很多对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独到见解。后来(2003年8月6日),他在 “伊拉克战争学术研讨会”也表达过同样的意见。他指出,历史的经验证明,国防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是全国的事情。我国国防工业有非常好的传统,在完成“两弹一星”任务中所体现出来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应该在新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激励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奋力拼搏、忘我工作。他还说,我们对外宣传,要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讲“以国防为中心”,但是,对于国防的重要性,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他这样形容国防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一个人三天不吃饭,死不了;如果三分钟没有空气,就会死掉。经济建设对于一个国家,好比粮食对人的作用;国防对于一个国家,就好比空气对人一样重要。”

2003年8月上旬,该建议书连同附件由中国科协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建议中的很多观点,后来陆续体现在我国政府发布的《国防白皮书》和国防科技工业产业政策中,对指导有关部门制订发展规划、促成某些国防重点专项立项发挥了一定的作用。2006年,该建议获得第五届全国优秀建议一等奖。

王大珩先生不但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把个人的科学生命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国主义者,是一位知识渊博、胸怀远大的科技战略思想家。

在他老人家96华诞时,笔者曾赋诗一首,现录于此,以为纪怀。

忆秦娥•贺王老96华诞

——依叶帅《祝科学大会》词原韵

精光学,

微观宏宇应心着。

应心着,

汗洒千滴,

渊识一握。

珩老志在九天跃,

抛把粒子西方愕。

西方愕,

惊我华夏,

月揽鳖捉。

作者简介:许毅达,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为中国兵工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兵工学报,《JOURNAL OF CHINA ORDNANCE》《应用光学》《弹道学报》《光学技术》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副主编),现主要从事兵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学科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责任编辑:李万全)

推荐访问:缅怀 光学 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