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人物

时间:2022-12-26 14:20:04 浏览量:


打开文本图片集

致敬师者,致敬大师:远去的背影

崔国良 一生报国为善

1931.07.07- 2017.01.18

固体火箭发动机及推进剂技术专家

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开拓者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父母为他取名国樑,许以国之栋梁的期望,然而他却深感岁月徒增而贡献微薄,改“棵”为“良”。1961年从苏联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获得副博士后,他就奔赴西安,和妻子开始了长达24年的两地分居,全身心地奉献给了为长征一号、巨浪一号、东方红二号等提供动力的固体推进剂。70岁高龄的他,还往返于北京、襄阳和西安三地,攻关的关键时刻,他总在现场,最终促成了我国高能固体推进剂的问世。80岁的他突发脑梗,不能讲话不能写字,才不得不告别工作。他质朴、无私、谦逊,虽推动高能固体推进剂问世,却愧疚晚年创新工作不足,但媒体赞誉他:“功勋不凡”!

任新民 终生只干一件事

1915.12.05- 2017.02.12

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

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因担任“长征一号”总负责人,在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后,任新民被周总理誉为“放卫星的人”,他被称为“总总师”,他是那些总设计师或总指挥的“统帅”。他与黄纬绿、屠守锷、梁守槃一起被称为“中国航天四老”。他的名字如雷贯耳,事业堪称辉煌,然而他说自己:“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研制了几枚火箭,放了几颗卫星而已”。他说“想要付出自己全部的力量”给航天,的确,他不仅开创了一项事业,还留下了设想,让后来者追随,让航天事业生生不息。

俞大光 奋发铸惊雷

1921.01.22-2017.04.12

理论电工与电子工程专家

我国第一代核弹引爆控制系统与遥测系统莫基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调入中物院之前,他是哈工大有名的严师,私底下被学生称为“铁将軍”;一纸调令后,他开始从事并不是太熟悉的“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和遥测技术”研究,他苦学相关知识,从“门外汉”成为学术上的行家里手。敢于拍板、敢于决策,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更是因为他有担当的勇气。“反动学术权威”、“国民党特务”的帽子和长久的关押与“牛棚”生涯,并没有磋磨他对核武器事业的热爱,反而坚定了他的决心。在任中物院副院长期间,他领导了多个战略武器型号的研制,实现了我国第一代核武器陆基、海基战斗部的定型。他的一生,是严肃、严格、认真、负责的一生,也是有卓越贡献的一生。

屠善澄 持之以恒骋张力

1923.08.12-2017.05.06

自动控制专家

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开拓者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原本打算从事教学事业的他,因为选择了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在空间技术研究领域一干就是40余年。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导弹工作,再到后期以首席科学家身份参加“863”计划,他都在践行人生唯一的抱负—“为人类、为国家做些好事情”,并用一辈子的光阴持之以恒,实现了科研上的“张力”。和他一起共事过的黄志澄院士撰文回忆他,是“温文尔雅、智慧而又理性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曾评价他:“最后定下来的这个飞船方案,当然不是他一个人定的。但是他作为专家委员会的首席科学家,最后拍板,功不可没。”

南仁东 打开千万年星空视野

1945.02.19-2017.09.15

天文学家

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因为对国外高端科研和探测设备眼馋,他花了20年的时间,造了一个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的设备——“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为了这个设备,他街头卖过艺——路边摆摊给人画素描人像挣去荷兰访问的路费;他逢人便推销他脑中的“大家伙”,最终让20多家单位参与项目建设;他奔波于山沟里,看上去像个农民工,却不掩“诗书气自华”。舍弃国内一年国外一天的高工资回国,他给中国留下了“大国重器”。他走了,但中国睁开了眼,能看到千万年的星空视野。他曾说,“在我眼中,知识没有国界。但国家,需要知识。”他终其一生都在向太空追寻:我们究竟是谁?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是否孤独?

童志鹏 “童”心系国

1924.08.12-2017.12.19

电子信息工程专家

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研制我国第一批国产军用电台、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到开拓并奠基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他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军事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作为其中重要的领军人、引跑者,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有坚定的信念,为祖国、为事业坚定不移的决心,所以在拿到博士学位后毅然归国;他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技术领域一直深耕而结硕果;他有敏锐的眼光,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与关键,在暮年挑战国际性难题——平流层飞艇。90岁的他,还会和年轻人一起参加环湖跑运动会,他看着年轻人奔跑的身影,就像看着他的事业,有了年轻人冲在前头一样欣慰。

管德

淡泊明志

1932.07.12-2018.01.09

中国气动弹性专业奠基者和带头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因为在航空工业沈飞参加设计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他便与飞机气动弹性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把自己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个新的专业领域,对歼8,歼8Ⅱ飞机高空高速性能作出了重大贡献。飞机气动弹性是二战中才引起航空工程界关注的一个跨学科的新领域,关乎到飞行器的操纵性和稳定性,在沈阳工作的他每次到北京出差都会去科技情报所和国防情报所查找该专业的最前沿知识,记录在一个专门的“破笔记本”上,日积月累、想方设法使该专业发展。调任领导岗位的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从事的气动弹性专业研究,在他的心里,希望建立一个国家化水平的专业团队。他说,“我不是科学家,我是气动弹性专业的工程师”,这是对专业的痴迷。

袁承业 国家的需要是我的责任

1924.08.14-2018.01.09

有机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名字,寄予了父亲“子承父业”的希望。他在学业上的争强好胜奠定了学术追求的精益求精——考试只要没有考到满分,就要坚持重考。1959年为了“两弹一星”任务需要,改行从事核燃料萃取剂研究任务。这次改行,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立足基础,着眼应用”,他的选题总是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并开始了军转民的萃取剂研究。90岁高龄,依然在为我国战略资源一一锉的提取、回收和利用,殚精竭虑。他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导师,研究生的培养是他科研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要求和激励年轻人要常常追问,“一辈子为国家作了哪些有用的贡献”。这也是他一生最好的注脚。

国家最高科学技木奖

王泽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火炸药领域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

时间:2018年1月8日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事件: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奖项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2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

王泽山:让火药重焕荣光

比炸药发明者诺贝尔晚出生一个世纪的王泽山,在火炸药研究方面的贡献堪称“中国的诺贝尔”。六十载专注火炸药研究的他,用现代科技的“钥匙”,打开了古代中国最辉煌的发现之一:火药的宝库,让位列四大发明的火药,在现代中国重焕荣光。

在与火炸药相处的岁月里,他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等多项关键技术,将有重大安全隐患和环境风险的“危险品”,变成了20多种畅销国内外的军民用产品;在含能材料低温感技术研究中,他发现了能够弥补温度影响的新材料,显著提高了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并解决了长期贮存的问题;他独创的补偿装药理论和技术方案,使我国火炮的射程提高20%以上,弹道性能全面超过所有国家的同类火炮;他撰写的14部学术著作、百余篇研究论文,使我国发射装药学从相对单一的学科体系向火炮、弹丸、火药、弹道学等多学科交叉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行业里的人尊称他为“火药王”,他却自谦地说:“那是因为我姓王。”原总装备部马殿荣将军这样评价他,‘他将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在文明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将其效能、工艺推进了一大步。”

如今,这个19岁时就带着“强国先强军”的信念、唯一自愿学习火炸药专业的学生,站在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上,心绪宁静。正如他经常说的那样:“专业无所谓冷热,任何专业只要肯钻研都是大有作为的。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2017新晋两院院士

杨伟:驭龙腾飞

中国科学院院士

歼20、歼10系列、枭龙单双座飞机总设计师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他是7型战斗机的总设计师。30多年来,他一直在科研一线从事战斗机的设计与研发工作,从我国第一型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到我國新一代外贸机“枭龙”、“枭龙”双座,从歼10的系列改进型歼10双座、歼10A,歼10B,歼lOC到我国第四代战斗机歼20,他为我国航空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在他的带领下,歼10系列飞机综合性能全面提升,成为空军主力装备,“枭龙”树立了我国先进战斗机出口里程碑,第四代隐身战斗机歼20跨出了赶超世界先进的历史性一大步。

杨孟飞:梦在苍穹心在飞

中国科学院院士

“嫦娥五号”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这个从湘阴走出来的航天人,长期从事各种卫星星载计算机的研制工作:我国返回式卫星控制计算机、神舟号i鹉金飞船制导、导航与控制计算机系统、资源二号卫星控制系统计算机等多项研制工作,都提出了创新性与突破性方案,为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和卫星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多次荣获部级、国防乖江委科技进步奖项。他不属喜谈梦想的人,治学治所皆以务实而论,虽“胸蕴凌云之志”,却能“待以平常之心”。

周志成: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方红三号B型平台总指挥

东方红四号、五号卫星平台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他是我国通信卫星领域技术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带领团队攻关6年,攻克大型通信卫星总体设计、高电压大功率复杂电源、卫星长寿命高可靠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我国新一代大容量、长寿命、高可靠通信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实现通信卫星的升级换代。他还担负着“引领通信卫星领域发展、打造太空经济时代先锋”的使命,如今已拿到14颗通信卫星整星出口的国际词单,让中国成为世界卜少数自行研制大型通信卫星并提供商业出口的国家。

吴光辉:十年磨一剑

中国工程院院士

ARJ21、C919总设计师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30多年他一自从事匕机设计工作,先后担任某型号军机、ARJ21、C919的总设计师。2017年5月5日14时,C919振翅高飞,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研制大型客机能力的国家。而从始至终,吴光辉的目光都锁定在飞机巨。当首屹机长蔡骏走出驾驶舱门时,吴光辉上前与蔡骏握手后紧紧相拥。首飞后,他又紧锣密鼓地投入后续的试验、试吃、适航取证工作,想尽早把中国制造的大屹机交付给客户。他说:“干我们这行的,都有一种航空情怀,怀有航空报国的梦想。”

邓建军:“神龙”出击

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功率脉冲技术和强流脉冲加速器专家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他参与负责我国第一台直线感应加速器闪光照相装置和神龙一号加速器研制,主持研制成功世界第一台兆赫兹重复率多脉冲高功率加速器神龙二号、国内首台数十太瓦超高功率脉冲装置聚龙一号,为我国强流脉冲加速器技术和核爆模拟研究能力走进世界前列作出了突出贡献。聚龙一号装置的成功研制是我国高功率脉冲技术发展里程碑,使我国成为除美国外第二个独立掌握数十太瓦超高功率脉冲加速器研制技术的国家,为我国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提供了高水平的研究平台。

陆军:鹰眼戍空域

中国工程院院士

空警2000预警机总设计师

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

他在雷达领域工作多年,主要开展频扫三坐标雷达技术研究刊剑王国内首型全固态频扫三坐标雷达总师,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起,转入预警机领域,担任国产首型自主研制预警机空警2000和出口预警机总师,攻克多项关键技术,促进了中国空军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的转变。从雷达总师到预警机总师,他更加看重的是技术发展和装备体系建设,他说:“到2020年直至未来,我们不仅要在预警机巨领先,而且能让我们国家在整个空军空基系统达到先进!”

范国滨:用激光创造未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能激光技术与工程管理专家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他是我国高能激光工程科技领域主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组织建立了装备研制管理体系,推进了装备化发展与应用;提出并主持构建“体系化预防型质量管理模式”和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制定多项国军标和行业标准规范,填补了相关标准空白;在高能激光技术攻关、系统工程化和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就,对我国高能激光技术和工程领域取得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作出了重大贡献,极大推动和牵引了我国国防高技术的发展。

唐立:核武先锋

中国工程院院士

总装备部某试验技术专业组成员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所长

他从事核武器初级物理研究、设计与核试验工作27年,是我国核武器物理领域的优秀学术带头人,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国的战略威慑能力,为增强我国国防安全和提升国防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参加3个初级系列核试验装置物理研究与设计,负责3个核武器型號物理设计、数次“国家重大实验物理研究与装置设计”及“新型号预先研究”等国防重大科研任务,撰写禾日钿刑支术报告等5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军队及国防禾江委禾目支进步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

推荐访问: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