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林:学长是那正确的领路人

时间:2022-12-19 11:50:02 浏览量: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研二的张博林和他创新实验室的小伙伴们,编写了一部700多页,约50万字的大部头“科研攻略”《电子入门趣谈》。书的语言活泼、易懂,通篇都以聊天的方式告诉学弟、学妹们该怎样一步步做出科技产品,为何这样做,以及遇到一个问题该怎么样去解决,从而通过一个个小项目来明白做科研的整体流程。

“我希望这本书可以把自己做科研项目的经验传递给学弟学妹,让他们少走弯路,节省时间用来努力创新。”张博林说。

需要有个正确的人来指出一条正确的路

读本科阶段的张博林曾经不止一次想亲自做出一套科技小产品出来,尤其是看到其他同学在科技比赛中斩获各种各样的奖项,看到他们抱着自己的机器人到处炫耀的时候,张博林那份羡煞之心就更溢于言表了。慢慢地,这个想法发展成了张博林心底里的一个心愿:立志做好科研。

想做科研,张博林却总感觉不得入门,总是空有一腔热血,他急切地想进入科学的世界但就是找不着一个正确的方向,“着急、纠结、无奈……”张博林描述当时的心情:自认为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知识学得都不错,却连个三极管开关电路都搭不出来;自以为组建一个团队一起学习肯定会有所造诣,却除了浪费时间和消磨自信心之外根本得不到任何东西。问题到底出在哪?张博林不明白为什么想做个科技小制作就这么困难。“在大学学了这么多基础知识,最后连个小制作都做不出来?还谈什么读研,谈什么工作,谈什么功成名就?”张博林沮丧极了。当时的他就希望自己能得到过来人的指引或是有一本科研行动指南来帮助自己。

几年后,当张博林也拿遍各种科技竞赛大奖,被同学戏称为“学霸”后,着手写一本科研指导书的想法逐渐在他心中形成。而此书最终落实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是,作为天津大学九安创新实验室的带头人,张博林还有一年就要研究生毕业了,他希望在自己毕业之前能够留下一本像样的实用教材帮助实验室里那些本科生组员培养他们科技创新的能力。

“其实搞科研一点都不难,没有任何神秘感。别人能做好,你肯定也能做好,只不过大学生需要一个特定的方法,需要有个正确的人来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这个正确的人,张博林认为非师兄师姐莫属。

刚学单片机的时候,张博林编好程序后,单片机怎么都不按自己所编的程序运行。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直到一位姓陶的师兄在看完张博林做的单机片后立即告诉他,哪部分没有打开,哪部分需要改一下程序……在他的指导下,张博林很快解决了困难,“我自己瞎琢磨了一个星期都想不明白,师兄一两句就让我找到症结所在,如果我早一点求助,可能就不会浪费一个星期的时间。师兄师姐,他们可能刚刚走完我正在经历的这条路,我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他们可能之前都遇到过,这和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不太一样,他们的帮助对我来讲更直接、更实用一点。”

说写就写

有了切身体会,当决定编写《电子入门趣谈》时,张博林对书籍的定位是绝对不能高大上,必须要以学长的身份,站在过来人的角度围绕着工科学生科技制作如何入门及提高的核心展开。

此外,张博林还要求这是一本操作性极强的科研参考书,他认为做任何事都一定要亲力亲为才能真正有所感悟,做科研更是如此,看再多的理论公式读再多的参考资料都是零,如果不动手操作那完全都是纸上谈兵。

张博林举例:“就好比看电视一样,可能一般书是先跟你讲解电视机的构造,什么晶体管之类的,我们的书第一步是教你如何打开这个电视,用遥控器换台,调声音什么的,做科研也是一样的。”因此,在《电子入门趣谈》里,当写到如何教学生画电路图时,就很明确地标出第一步请到哪儿去购买电路板一块,再去哪里购买三级管,再按照如下方式插电路,一目了然。

写书之前,张博林翻看了很多之前教学生做科研的专业书籍,他发现那些书总是有些枯燥、晦涩,很多书张博林甚至连前言都没看完。于是,张博林和编委们商定,此书写作一定要用学生的语言,跟学生做交流,去掉那些深奥的原理,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看似复杂的事情,以最快的速度带领大学生走入电子制作的世界。

至于到底如何在语言上接近当下大学生的欣赏口味,张博林以书中第一章里关于单片机和电脑关系的描述为例告诉记者,比如文中这样写道:电脑给单片机一个任务,让它去检测这里有没有人。单片机检测到传回说:“主人,已有人进入到我们的领地了。”电脑回应说:“来者是客,我们要好生招待。”单片机又发问:“怎样招待呢?”电脑说:“把它杀死。”单片机就发来一堆无语的感叹号。他们就是用这种冷笑话语言一层层深入,一点点把知识说透。

除了易懂通俗之外,张博林认为《电子入门趣谈》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符合科研的流程。“如果大家真的想搞科研,拿到我们这本书,按照我们这个节奏,我不敢说你看完就会了,但至少你看完这本书就知道原来做科研是这么回事呢,指导性比较强。”

在明确了书的定位、写作方式和语言风格后,作为此书的主笔,张博林心中已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很快他就把整个书的大框架构建出来,然后集思广益,同编委们商定分章的主题,定好主题,让组员们去找资料,一点点往里面填。最后由他来统一撰写,这是为了保持行文风格的一致性。从2013年9月到11月之间,张博林完成了全书50万字的工作量。

出版社很愿意出这本书

原本张博林写《电子入门趣谈》只是为了给实验室留下一本创新科研指导资料,结果越写越好,也就写得收不住了,该书的主编罗玲同学见此情景,偷偷和出版社联系了,没想到,出奇得顺利,出版社很愿意出这本书,这下编委会成员的情绪就更高了。

考虑到作为正规出版物,其读者群体更广泛,因此在出书之前,张博林和编委会的成员们又对书的内容做了新的调整。

之前书的开头是教学生搭电路,决定要出书时,张博林琢磨来琢磨去,总觉得一开始就搭电路不太合适。拿他自己来说,搞科研也不是从搭电路开始的,而是从单片机开始的。张博林跑去问了周围很多的同学自身的经验,又去请教老师,几乎所有的人都赞同从单片机开始是比较合适的。因此,该书的第一章就由《一切从单片机开始》讲到电路,还有制作电路板一步步开始,直到写到如何写专利,如何发文章。本来全书到此就戛然而止了。但后来,所有人都建议张博林应该把研究生的科研经验也写进去,那样才是一本大学生自己的比较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书。张博林听取了大家的建议,加入了这部分内容。“虽然不能说我们写的有多好,但确实有一些干货,有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在里面,不是很空洞地喊喊口号‘大家要坚持,要努力’这些虚话,而是实实在在地告诉你第一步、第二步该怎么做。”张博林说。

虽然书的写作很顺利,只花了两个月时间,但后期修订却花了三个多月时间,这让张博林有点抓狂。因为书中涉及到很多程序代码,这需要一句句写得很清楚,如果有错误,很容易导致整个程序运营不了。还有可能一开始写出来的思路就是错的,这些都需要在后期校订的时候仔细、谨慎,这部分的工作主要是由罗灵同学来完成的。

2014年5月,《电子入门趣谈》出版,出于多方考量,第一版只印刷一百本,供创业小组内部成员学习使用。就目前的反馈来看,除了纠正文中错别字和对书籍脉络的调整意见之外,在指导步骤和经验分享等方面读者还没有提意见。但张博林对其中所写的一些方法指导仍有一些小遗憾。“比如查资料,我们不该只说‘请大家查资料’,应该更具体直接告诉读者,请大家上某某网站输入什么样的关键词去查找。”张博林打算等收集到更多的读者反馈后,对书籍再做一次大的修正。

推荐访问:学长 路人 正确 张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