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联袂推进我国血管医学健康发展

时间:2022-12-11 20:30:06 浏览量:

2018年10月12日,中美合作的科研项目“中国睡眠与血管健康”多中心研究课题在北京宣布启动。中方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兼血管医学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疾病社区防治中心主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宏宇教授和美方项目负责人美国罗切斯特梅奥诊所的心血管研究中心主任Amir Lerman教授共同发布了这一消息,并介绍了相关情况。来自全国的20多所医院相关负责人参与了当天的启动仪式。

前不久的7月27日,王宏宇教授还在第二届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举行的换届选举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据记者了解,同时担任着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和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专家的王宏宇教授,长期从事冠心病、高血压及血管病变早期检测和早期预防,血管疾病临床药物和介入诊治,血管生物学及其相关转化医学和人工智能心血管疾病预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此领域有着深厚造诣,是我国血管医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因此,本刊记者围绕我国血管医学的学科建设情况,以及“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的建立和“睡眠与血管健康关系”等话题,对王宏宇教授作了深入采访。

一门新型临床医学专业学科

王宏宇教授首先介绍说,近年来,作为当今时代的主要健康负担,与代谢相关的血管损害引发的冠心病、卒中和周围血管疾病以其高致死和致残率,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他表示,WHO最新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居全球死因第一位。根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据推算,中国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2.9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心力衰竭450万,高血压2.7亿。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居于首位。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本质为供应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管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如血管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瘤、粥样斑块形成及破裂等。而且,近年来开展的一些研究显示,骨质疏松和痴呆等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健康问题也与血管病变密切关联。因此,血管健康进行性损害是众多心脏和血管相关疾病的病理基础。随着对全身疾病认知水平的提高,目前已知人体动脉血管树的整体病情进展是造成心、脑、肾等各个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直至威胁生命的核心环节。

王宏宇教授继续说:“血管医学正是基于这一以‘血管健康’为核心的整体观理念,在近10年间逐步形成的一门临床医学新型专业學科。它是以血管为基础,将人的血管树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发生在心、脑、肾、外周、肺、肠道等器官和系统的疾病,包括血管性疾病的早期发现、内外科、介入与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治疗及康复、终身血管健康管理等方面。针对血管病变的深入研究和临床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发现传统以心脏和大脑等器官分科对于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已显示其局限性,血管医学已成为集传统的心血管病学、神经科学、内分泌学、肾内科学、血管外科学、影像医学、血管生物力学、健康教育学、康复医学和遗传学为一体,并具有中西医综合特点、鲜明精准医学、全科医学和转化医学特征的新兴学科。

首创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

据记者了解,王宏宇教授2000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0至2002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并就职于心血管内科工作。他长期从事冠心病、高血压及血管病变早期检测和早期预防,血管疾病临床药物和介入诊治,血管生物学及其相关转化医学和人工智能心血管疾病预警的研究工作。

近20年间,王宏宇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组织制订了国际上第一个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并在全国推广实施;发起举办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学术年会并担任大会主席;担任中美血管医学论坛中方主席,将中国的经验介绍至欧美国家;创建我国第一家血管医学专业临床诊疗中心——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确立我国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密切协作的血管疾病综合防治新模式;代表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国内医学院校中率先开设“血管医学”专业课程;主持发布了中国首部血管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他主持的“血管探秘”课程首次正式作为北京大学此领域的公选课在我国综合性大学中开设;他还率先在我国倡导建立“以血管为中心,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心血管专科医院发展模式——北大医疗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

多年来,王宏宇教授的学术成就硕果累累,目前他已发表学术文章24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10余篇。他主编了我国第一部血管医学领域专著《血管病学》和一套8册的中国血管健康科普系列丛书,还主编了《血管医学》等10余部著作。他是全军“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血管早期病变基础与临床”项目负责人和首都十大疾病防治项目“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推广”、北京市卫生行业自主创新专项“北京地区血管病变高危人群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的建立及其预后价值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可信强智能的心脑血管疾病诊疗服务”,以及原北京市卫计委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和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全生命周期血管健康系统管理模式等项目课题负责人。

同时,他还是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首届北京大学“临床医疗奖”获得者。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目前担任国际血管健康学会(ISVH)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中国分会主席,美国高血压学会(ASH)会员,是美国高血压学院院士(FASH),且是唯一来自中国的专家;他还是国际高血压学会(ISH)会员、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病学分会血管医学学组副组长、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康复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国家重点专项评审专家、北京市高级卫生技术职务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担任着多家专业学术期刊的副总编辑、副主编、编委和审稿人。

多年兢兢业业的从业履历中记载的一项项“首创”、“率先”之类的创举说明,王宏宇教授是我国血管医学举足轻重的奠基人之一,他为我国血管医学的壮大和发展做出了无法替代的贡献。

谈及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系统的建立和推广,王宏宇教授进一步回忆说:“从1997年开始,我在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师从龚兰生教授和张维忠教授在国内启动针对高血压血管功能的系列研究,2000年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在胡大一教授的指导下,继续深入对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疾病血管功能改变进行探索。2004年,我集合了国内外研究和我们所进行的系列研究结果,首次在国际上提出‘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的方法学概念,即将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脉搏波速度和心踝血管指数评价大动脉僵硬度、踝臂指数评价下肢动脉闭塞状况,综合从结构和功能方面评价全身血管健康状况。随后,我们于2005年制订了国际上第一个血管病变早期检测领域的指南——《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并在2011年进行了更新。2004年,原卫生部将‘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批准为‘十年百项计划’向全国推广,使中国成为国际上第一个由政府主导将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在全国进行推广的国家。2004年召开了首届针对血管结构和功能领域的专业学术大会,并作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一直坚持到今天,成为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

王宏宇教授接着回忆说:“2004年至2017年间,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及县级963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广泛推广,培训相关医务人员6316人,遍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我们联合开展了临床检测工作及科研工作,协助各地医疗机构建立血管病变早期检测部门。随着血管病变早期预防和血管健康维护理念在专业医务人员中的深入推广,这项技术也引起了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2017年,基于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研究和推广的经验,我们获批了应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心血管疾病预警系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原北京市卫计委将全生命周期血管健康系统管理模式列为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王宏宇教授还介绍说:“在血管病早期检测技术推广过程中,我们联合技术应用的医疗单位专家,联合进行了血管功能方面的中国动脉僵硬度评价系列研究。这项研究包括不同疾病状态下血管功能评价、生物标志物与血管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超声技术评价血管功能的研究、不同地域人群血管功能状态研究、药物和生活方式对血管功能的效应研究等,为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同时也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睡眠状况与血管健康关系密切

谈及当天启动的“中国睡眠与血管健康”多中心研究课题,王宏宇教授首先指出:“近年来,国家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心血管疾病负担仍然日渐加重;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于疾病终末期的治疗,包括放置支架进行介入治疗、急性溶栓治疗等,但我们很少关注血管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及早期的预防,而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所合并的睡眠疾病診断与干预就更少了。”

他接着介绍说:“有研究表明,对于难治性的高血压患者以及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哪怕我们不改变现有的治疗方案,仅仅是解决了他们的睡眠问题,他们的血糖和血压就得到了更好的控制。因此,要想真正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医疗成本,应该关注早期的血管及与之相关的风险因素的综合管理,尽可能地在早期逆转血管病变,终身维护血管健康。其中,血管内皮功能就是非常有意义的早期风险评价指标之一,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可能提示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而将内皮功能的逆转以及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干预作为我们的治疗目标之一,能够帮助我们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风险。我们的团队在过去20年来一直致力于血管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建设、发展及应用推广,而这次和Lerman教授共同设计的这项研究也是希望将一些全新的、与血管功能相关的指标,比如血管内皮功能、OSA指标等加入到我们的血管健康及血管事件评价系统之中,并观察通过以这些功能指标为指导标准的治疗方案,是否能降低其远期心血管事件风险及疾病花费。”

王宏宇教授进一步剖析说:“多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结果获得了显著改善,但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风险分层及治疗指导仍需改善,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为他们设定治疗目标及方案。血管功能异常,如内皮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疾病发生、发展和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机制。一方面,内皮功能障碍是影响多血管床的系统性疾病,是总体心血管危险因素、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综合集中体现。因此,内皮功能障碍也被视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发风险因素。另一方面,OSA睡眠窒息症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并发率超过50%。在美国,OSA的患病率高达26%,其中难治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卒中、房颤的OSA合并率分别为83%、76%、63%和49%。OSA会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造成心率及血压波动异常,胸腔内压力波动和微觉醒。通过增加交感神经的激活、代谢失调、炎症、氧化应激、内皮功能紊乱、间歇性缺氧等一系列作用机制,长期的OSA患者很可能发展为高血压、房颤、心肌梗死、卒中、心衰及认知下降;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已经出现过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合并OSA将大大增加他们复发及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因此,这项多中心研究,旨在验证新的生理及功能性指标,如内皮功能及睡眠指标对于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及指导治疗方案对于改善预后、降低医疗费用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我们和美国同道共同开展的这项研究将持续跟进5年,并将进一步在男性健康、生活习惯干预方面陆续设立子课题。”在项目启动发布会上,王宏宇教授和Amir Lerman教授一致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且惠及广大心血管疾病人群的研究,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所获得的科研成果,最终不仅能指导医生心血管治疗方案的制定,同时帮助政府降低医疗费用,也帮助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采访到最后,王宏宇教授表示,对血管病的防治,我们只有长期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方针,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终末期血管性事件的发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血管医学专业发展的重点聚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推动血管医学院校教育及临床专业学科建设;二是抓住早期血管病变检测这一全身血管病防治的关键,降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和致残率;三是建设精准医学和转化医学为核心的血管医学研究机构;四是优化社区医疗和全科医疗为主体的血管健康管理;五是坚持血管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略;六是整合中医治未病理念及血管健康终身康复管理策略。他还认为,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数亿血管疾病人群,只有通过早期发现血管疾病,早期有效干预,才能维护终身血管健康,这不仅有利于挽救患者生命,减少血管性死亡、病变血管支架植入和手术带来的患者与家庭经济、躯体和心理的沉重负担,也会为国家和个人家庭节约大量的医疗费用。

专家简介

王宏宇,医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心脏和血管医学专业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疾病社区防治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和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专家,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血管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医学”、“血管探秘”课程教研室主任。

推荐访问:健康发展 血管 中外 学者 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