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评价研究综述

时间:2022-12-06 21:20:57 浏览量:

【摘 要】科技创新是在科学和技术日益融合的背景下提出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逐渐重视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地位。文章主要从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能力评价方法进行综述,探究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能力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11-0001-0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经济升级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界对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研究不断深入,呈现多角度和多层次特征,研究和探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关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Mehmet运用定量方法对科技创新与经济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科技创新对土耳其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新的科技投入能够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的积极发展[1]。Rana P.Maradana通过研究不同的创新指标对人均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大多数情况下科技创新与人均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并指出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呈正向关系[2]。HiroyukiMatsuoka通过对日本各行业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和经济预测,探讨各行业产值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高新技术行业对日本经济效率具有极大的影响[3]。Fal’tsman V.K.研究了经济增长中产品竞争力的问题,发现产品竞争力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科技进步能够显著提高产品竞争力[4]。

国内学者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开展较晚,但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来武通过分析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沿革,认为科技创新是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强调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5]。庞瑞芝、范玉和李扬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阶段影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6]。温小霓、李俊霞从科技水平和金融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提出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关系[7]。杨武、杨淼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波动性和周期性测度模型,发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非线性关系[8]。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学者大多关注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融合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 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国外学者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较早的研究,现在国际上公认的相对完善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欧盟创新指数》《全球创新指数》《全球竞争力报告》等[9]。Asheim B.T.&Isaksen A.提出科技创新的指标主要有R&D经费、知识溢出、学习过程等代表投入的指标,专利、科技出版物等代表产出的指标,以及其他如新想法、发明的利用、经济增长等指标[10]。Bart Leten对大型研发密集型公司进行了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认为企业在创新研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11]。

国外学者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大多基于指标体系的构建,而国内学者则将这些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使之更贴近我国的实际情况。郭海轩构建了包含科技资本密集度、产业集群密集度、创新体系完善度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了我国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水平[12]。胡晓瑾、解学梅考虑了协同能力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从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知识创造和获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区域技术创新经济绩效5个方面构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3]。周欣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海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将指标分为资源投入、转化过程和产出效益3类[14]。孙枭坤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效益能力几个方面出发,借助Ucinet中心度逐级提取指标,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5]。陶雪飞分析了科技创新过程中不同体系的定位及关系,确定了技术创新体系能力、知识创新体系能力、创新服务体系能力、政府科技管理体系能力、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能力5个关键维度,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6]。

國内学者构建的指标体系是根据自身国情设计的,更能反映我国的实际情况,所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3 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不同学者尝试用不同的评价模型和不同的评价方法来研究。Paas Tiiu、Poltime Helen研究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欧洲创新记分板EIS和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提出了评估国家创新绩效的方法[17]。李柏洲、苏屹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理论,运用应用结构方程和数值转换方法等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对全国省市进行实证研究[18]。毕克新、王筱、高巍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VIKOR法建立评价模型,对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与讨论[19]。曾波、崔学海等提出一种以时序数据之间的面积相关关系为基础的广义灰色面积关联评价模型,并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规避了无量纲化处理可能导致的缺点[20]。李晓梅基于灰色模糊聚类方法构建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的多级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科技型企业的绩效水平及影响因素[21]。谭恒采用非线性加权、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双向动态可循环评价模型,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动态、可持续的评价[22]。陈国宏、康艺苹等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运用改进的“纵横向”拉开档次动态综合评价法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23]。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以近年来国内外科技创新评价的文献为基础,梳理了我国科技创新评价的研究脉络。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文献关注的是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而研究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的文献较少;学者们大多关注的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静态评价,鲜有学者建立动态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评价指标间缺乏动态的联系;关于一些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较少。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述,发现有如下几个研究方向值得进一步探讨:考虑评价对象的动态表现,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对各指标之间的交叉影响做进一步的分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有待进一步探索;对各细分产业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产业发展提出建议和参考。

参 考 文 献

[1]Mehmet A.Technological Progress,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the Case of Turke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95):776-

782.

[2]Rana P Maradana,Rudra PPradhan,Saurav Dash.Does innovation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Evid-

ence from European countries[J].Journal of Innov-

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2017(1):1-28.

[3]Hiroyuki,Matsuoka.An Analysis of Japa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Using Input-Out-put Tabl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2017(4):974-980.

[4]Fal’tsmanVK.On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Gro-

wth[J].Studies on Russia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2018(1):12-23.

[5]张来武.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软科学,2011(12):1-5.

[6]庞瑞芝,范玉,李扬.中国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0):37-51.

[7]温小霓,李俊霞.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58-67.

[8]杨武,杨淼.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中短周期测度研究——基于景气状态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7,35(8):1240-1252.

[9]易宇.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论析——以重庆为例[D].重庆大学,2017.

[10]Asheim B T,Isaksen A.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Sticky’and Global‘Ubiquitous’Knowledge[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1):77-86.

[11]Bart Leten,Rene Belderbos,Bart Van Looy.Entry and Technological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Domains: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Tec-

hnology Competition and Technological Relatednes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6(4):112-135.

[12]郭海轩.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

[13]胡晓瑾,解学梅.基于协同理念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101-104.

[14]周欣.上海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硏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

[15]孙枭坤.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16]陶雪飞.城市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10):9-16.

[17]Paas Tiiu,Poltime Helen.Consistency between innovation indicators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case of small economies[J].Eastern Journal of European Studies,2012(6):1-4.

[18]李柏洲,苏屹.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6):90-101.

[19]毕克新,王筱,高巍.基于VIKOR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113-119.

[20]曾波,崔学海,刘岱,等.广义灰色面积关联评价模型及其在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12):10-15.

[21]李晓梅.灰色模糊聚类方法在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评价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15):170-177.

[22]谭恒.河南省科技創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23]陈国宏,康艺苹,李美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基于改进的“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J].技术经济,2015(10):17-23.

推荐访问:科技创新 综述 经济发展 评价 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