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专业教材开发的产学合作探索

时间:2022-11-12 19:10:14 浏览量:

摘要:如何加强应用本科专业教材的适应性并拓宽建设渠道,本文介绍了产学合作开发模式。在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基础上,给出了“网络工程”专业教材合作开发实例及效果评价,为应用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应用本科;产学合作;专业教材;开发

“十一五”以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渐受到重视,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也因此受到关注。应用本科教材需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特色,特别是专业教材,要强调与社会应用、工程实践及职业需求的充分接轨。为了增强教材的适用性,拓宽教材建设渠道,我们在“网络工程”专业教材开发过程中,引入了产学合作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材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通常被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有自己明显的特点,以工科类毕业生为例,既要具有扎实的学科与专业基础知识,也要具有很强的技术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应用层面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工程师素养,以适应职业需求。与这种特点相适应,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材等都需进行必要的改革与调整。

就教材而言,需要通过以教材为载体的课程教学,传递或对应着与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相一致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

对于专业基础教材,在关注学科基础性与知识系统性的同时,强调其作为工程科学基础,提供理论指导工程实践的作用与功效。

对于专业教材,在关注专业知识的同时,强调以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的工程实践性与应用性。

为此,需要教材开发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特色有深刻的认识与把握,并以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为基础,审视、部署与实施教材建设;同时,有必要拓展教材开发模式与建设渠道。高校教师自主开发是目前较常见的方式。这种方式开发的教材往往学科性与知识系统性较强,但在工程经验与背景上容易相对不足,甚至可能出现与工程实际相脱节的“纸上谈兵”现象,影响与工程实际的有效对接。随着对工程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强调,有些高校改用业界公司所开发的培训教材。培训教材通常在与主流技术或产品、工程实际的对接上有较强的优势,但其目标定位决定了其作为高校教材所存在的缺失,除了缺乏从高等教育规律与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等角度去对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外,厂商容易在教材内容取舍上给予自己的产品或专门技术以过多的关注,培训色彩过浓,而从授之以“渔”或“鱼”的角度,它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鱼”而不是“渔”。

为此,我们整合上述两类教材开发模式的优点,引入了产学合作开发模式。

二、产学合作开发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1 产学合作开发的合理性分析

从人才培养角度,合作有助于高校充分倾听产业的呼声,接轨主流技术及其应用,对人才需求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响应。如果将高校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理解成根据人才需求所提供的解决方案,那么产学合作进行教材开发相当于由供(高校)、需(产业)双方共同参与解决方案的规划、设计甚至是实施过程。从而有利于从业界、社会需求、学科背景、高等教育规律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虑与准确把握课程与教材的教学目标,合理规划与设计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实施课程教学,以满足工程或职业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促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力与竞争力。

从教育资源角度,高校为了培养满足产业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各类教育资源。而业界企业恰好拥有高校自身难以具备的一些优质工程教育资源,如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资深工程师和良好专业背景的高级管理人员资源。以标准、产品、解决方案、工程案例、项目档案、技术白皮书以及培训课程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技术资源。以代理商、销售商和客户等形式存在的下游企业资源。通过产学合作,将有助于高校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来补充与改善高校人才培养的条件与环境。

2 产学合作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不是所有教材均适合产学合作模式,应根据课程的教学性质、目标与内容,分析与判断是否具备产学合作开发的充分条件。

(1)课程具有明显的工程应用性。通常,本科课程体系中包含了公共与人文通识、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跨专业课等不同类别的课程,围绕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各类课程被赋予了各不相同的重要作用。其中,最能体现专业领域或特点的课程当属专业课程。它们在设置上具有强烈的专业性和明确具体的专业目标,和产业的联系最为紧密,和职业与社会需求间的纽带作用最为明显与直接,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与职业素质的主要载体。因此,选择专业课程教材作为产学合作开发的对象较为合适,特别是其中实践性或应用性强的课程。

(2)存在合适的业界合作者。就合适的业界合作企业而言,应具备下列条件:1)属于业界大型或领先企业,引领或参与核心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具备相应的战略眼光,能认识到人才对于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与核心支撑作用,能认识到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付出对于产业与企业自身发展的长远意义与现实贡献;3)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与责任履行能力,能够将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视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并提供所需的技术、人力和财力资源来实施产学合作;4)具备产业发展的“大我”胸襟,能够走出企业自身产品或专用技术的本位与限制,通过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将产业或领域中的核心共性技术传递给学生,而不是带上企业自身印记的专用技术。

(3)能够建立相对稳定的产学合作关系。有两种基本的产学合作开发模式可供选择,分别是浅层次与深层次合作。前者仍以高校教师为主,通过有企业背景教师的参与,或教师通过企业调研、挂职锻炼或培训等方式,掌握企业一线的需求与工程背景知识,以使所开发的教材更接近于实际需求;后者是指由校企双方合作组建教材开发团队,教师与工程师联手,实施深度的合作。就后一种模式而言,校企双方应建立相对紧密与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要就具体的合作目标、意义、内容、方式和产出物等达成共识,在互信的基础上,签订必要的合作协议,以明确双方的职责、权益,以及合作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资源(教师与工程师),物力资源(设备与开发环境,图书、技术资料与项目案例档案)、财力资源(经费)以及政策支持;合作协议要有相对较长的时间期限,以适应教材开发周期较长的特点。

三、产学合作开发举例

“网络工程”是一个典型的工程应用性专业,目前有逾200所地方本科院校设立了该专业,因此对于应用本科专业教材有相当大的需求。自2004年以来,结

合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我们陆续编写出版了一些教材,其中包括一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三部浙江省高校重点建设教材。对于2004年出版的《计算机网络实训》和2010年初出版的《网络工程实践教程》,我们采用了浅层次合作,但这种模式开发周期相对较长,教师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与精力来形成对工程背景的深刻理解,积累必需的工程经验。为此,在进行《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教材开发时,我们采用了深层次合作模式,并选择了作为测试业界领先厂商之一的跨国公司“思博伦通信”作为合作方。该公司不仅具备合作企业的基本条件,而且在合作之前已对网络测试人才需求做过初步的调研,在网络测试人才培养上有着较强烈的意识与诉求。双方经过多次沟通交流、实地互访以及对网络测试人才需求与高校课程建设现状联合调研之后,签订了课程及教材合作开发协议,并各自派出了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和技术实践能力强、工程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与高级培训师组建合作开发团队。图1给出了合作开发的基本流程。

团队建立之初,我们并没有急于着手教材的具体开发,而是首先进行了团队自身建设,并主要采取了双向互动学习机制。一方面,围绕网络测试工程领域,以项目实施或案例研讨为载体,由工程师为教师提供实战性的工程与应用培训。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工程部署到操作实施等主要工程环节,强化教师对相关领域工程核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由教师为工程师提供学科系统知识架构、高校教学特点与教育规律方面的讲座、座谈与指导,以提升后者对学科与理论系统性,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的认识与理解。为期两个月集中强化互学习,既达成了认识上的一致,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与沟通氛围。

在此基础上,团队就(1)教材开发目标,包括教材定位、课程教学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2)教材开发范围,包括教学内容体系规划与设计、教学广度与深度选择、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与配置等达成明确、一致的认识。并制订了与目标、范围相适应的教材开发计划,包括人员分工、进度与质量控制等分计划。

在教材教学内容体系上,主要解决了(1)教学内容体系与知识的逻辑架构,特别是如何从来自工程实际的大量看似分散的知识、技能点中,抽取提炼出该领域的核心知识、能力及素质需求,并根据高校课程教学特点进行有效取舍,制订相应的教材编写大纲;(2)工程应用性与知识系统性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对于领域中关键的工业或工程标准,不是简单复制或搬用,而是通过消化、吸收与重构,将其转化为适合教学的教材内容,使之既有必要的理论深度和知识系统性,又具备足够的实践指导性;(3)实践教学内容与工程的有效对接,在确保实践教学内容选择与实践技能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确保教学的可操作性之外,努力使实验实践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规范及流程和业界通用的标准与规范保持一致。

在教材试用阶段,借助产学合作的有利条件,采用院校、业界“双”试用的模式,除了在校内学生中试用并征求修改意见外,通过合作方的客户资源与技术培训途径,征求在职技术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反馈信息表明业界人员较多关注教材与工程的结合度,而学生更关注教材的可用性或易理解性,整合这两方面意见修改定稿后的教材,能较好的兼顾工程与教学两方面要求。

四、合作效果评价

1 增强了教材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更好的体现相关工程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减少或消除高校课程教育与工程实际相脱节的现象:(2)既能体现高校课程教学的特点与规律,又能充分接轨主流技术;能有效地将学科系统性与工程实践性、知识理论性与技术应用性有机结合,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3)通过这些教材为载体的专业课程教学,促进了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与专业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相关领域的职业需求。

2 缩短了教材的开发周期。具体源自两方面:(1)高校捕捉产业需求的敏感性与响应人才需求变化的敏捷性增加。保持与业界企业的合作,高校教师可及时捕捉到人才需求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在较短时间内对之做出响应,从中提炼出更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落实到相应的课程设置与教材中;(2)教材开发的速度加快,高校教师的学科优势、教学经验和业界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经验强强结合,有助于降低教材编写的难度与时间耗费。

3 同步推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教师在合作过程中得到了同步培训与提高,参与教师普遍反映总体效果较企业实习、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除了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有更深刻与全面的理解与掌握外,达到相同水平或水准所需的时间与精力投入相对减少。其次,来自企业的合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加盟教学团队,形成了一个校内与校外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理论与实践相长的教学团队,对于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工程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通过合作,增强了业界工程师对于高校教学规律与特点的认识与理解,提升了他们作为兼职教师的综合素质。

4 促进了进一步的产学合作。以教材合作开发为切入点,双方可建立良好的互信,为建立长期合作或拓展合作范畴奠定基础。以我们与思博伦通信的合作为例,在教材开发接近尾声时,双方没有任何障碍,就公司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设立公司挂牌的校内学生实践创新中心、推广专业技术认证、推荐学生实习与就业等多方面合作达成了进一步的协议。

总之,将产学合作模式引入应用本科专业教材建设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我们所开发的教材《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与《网络工程实践教程》均被评为浙江省高校重点建设教材,并纳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网络工程专业教材建设与出版计划。我们近来在一些全国性教研教改会议上对该模式的介绍也引起了兄弟院校同行的关注。在后续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中,我们将选择部分专业教材继续推行与完善这种开发模式。

基金项目: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编号:yb07098),“十一五”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项“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FIB070335-A8-23)

推荐访问:本科专业 探索 教材 合作 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