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呼唤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时间:2022-11-10 21:55:03 浏览量:

[摘要]互联网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文章分析了互联网的作用及其负面影响,提出了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作者简介]邹建良,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浙江 嘉兴 314000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7)05—0028—04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将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生产方式产生变革性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更为深刻。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少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

一、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

1.互联网为扩大信息量。加快信息传递,搞活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一是成倍成十倍地扩大了教育信息量。在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多媒体技术使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第二,因网络的超信息量和信息的固有本质,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客观性和可选择性;第三,具有极高的文化与科技含量,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因而,社会主义主旋律、集体主义价值观、爱国主义的主题这些政治性内容,可能由多媒体技术集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手段而演绎,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二是加快了教育信息的传递速度,同时又扩展了教育覆盖面。实现信息网络化,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造成的障碍,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正可谓“网络作媒边关近在咫尺,关山万重共享天下信息”。三是网络化还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化。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可与政府机关、家庭、学校相连,这为社会各界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方便,并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家庭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收到更好的效果,有利于进一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优势。

2.互联网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要素及其特点获得全新的诠释。一是教育主体的变化。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是与受教育者矛盾对立的特定的教育者,他们是高高在上的思想权威,其主要职责是进行思想理论灌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思想教育主体是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他们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兼具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他们具有高新技术和广博的知识以及良好的品质,但不一定是思想权威。网络中的教育主体不具有特定的身份,甚至可以不被称为“教育者”,他们具有非主体性特点,不进行“说服”,而提供“选择”和“引导”。网络中的教育主体不仅相互之间地位平等,不具有上级和下级的层级性,而且与教育客体(可称为“受众”)的地位也是平等的,因而,他们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亲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二是教育客体的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网络社会中的“网络人”为主要对象,具体而言他们就是广大网民,主要分散在学校和企业这两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以青年学生和职工为主体,这是一支正日益壮大的队伍。他们的共同特点表现为:年青,追求高新知识,重时尚,思想开放,个性鲜明,行为独立,富有创造力。他们是一群充满好奇心和怀疑精神的现代人,同传统的受教育者相比,独特之处在于:第一,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主动性多于被动性,在网络中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寻找信息,选择信息,接受信息;第二,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经常发挥教育主体性作用,喜欢交流信息,发布信息,常常通过操纵信息的行为影响其他网民网友。网络思想教育客体总想说服他人却不易被说服,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可说是“业余的”或“兼职的”教育者。

二、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影响

1.互联网给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带来了难题。导致了青年思想混乱。甚至迷失方向。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信息资料的垄断优势,通过图、文、声、像等各种现代信息传输手段,大肆向社会主义国家宣扬、兜售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而青年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受网上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思潮所影响。因此,在这个多种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思潮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青年一代的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不加以正确和有力的引导,必将出现思想的混乱状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息时代的斗争已经从武力较量转变为信息的交锋,谁能让自己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进入受传者的头脑,就会成为网络上的霸主,赢得最后的胜利。

2.互联网具有隐蔽性特征,导致网络不道德问题时常发生,违法犯罪增多。互联网绝非一方净土,网络犯罪已经并且正在给网络社会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与危害。首先,“黄毒”的泛滥、非法组织串联与网上赌博的兴起。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肆意散布黄色、不健康的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有的人还自己“创作”并“发表”一些色情作品供大家免费阅读或下载。有调查显示,大部分网络使用者都曾经收到过不同污染程度的色情信息。可想而知,其对人的毒害之深是难以估计的。尤其是对分辨力和自制力都不高的青年学生来讲可谓贻害无穷。根据北京五所高校的调查,有12.5%的人曾经获得他人的邮件,有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98.6%的人曾经获得机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5.4%的人曾发布不健康的信息。其次,青年学生固有的特点也可能引起电脑行为、网络行为的出轨,导致不良后果,沦为“网络黑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国网络犯罪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递增,从国内外统计的数据来看,80%的“黑客”是青少年。

3.互联网中许多杂乱无章的信息挤占了一些青年学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迷恋网络,利用网络弄虚作假日渐侵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电脑空间到处都是新事物,对于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有的学生因为过分投入而染上“网络毒瘾”,上网精神亢奋,下网精神倦怠。一上网少则几个小时,多则连续几天,吃饭睡觉都是囫囵吞枣。长时间上网不仅影响学习,而且影响身心健康。互联网上信息的瞬间性和易逝性也助长了消费心理的膨胀,讲阔气,讲时髦,穿名牌衣服,沉

溺于电子游戏。这些表现都有一种强烈的浮躁特征,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对过程不感兴趣,削弱了青少年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导致更多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青年群体出现。

4.互联网对青年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有导致其行为主体冷漠的倾向。有研究表明,“社会疏离感与对网络的依赖性存在正相关。如果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会在现实中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也可能由此产生更多的心理疾病,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困难与障碍”。第一,消极对待甚至逃避现实世界。在网络中,人们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终极关怀,与这种虚拟的世界相比,现实世界的缺陷十分明显。当人们在网络上获得的快乐比现实多时,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交往之中;而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只会更加在网络中寻求慰藉。这很可能导致一种后果:人们只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虚拟但完美的人生,而消极地对待甚至逃避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第二,加剧个体行为麻木、冷漠,产生更多的心理疾病。在网络中,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情形下进行的,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人机交往”,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

三、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党中央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紧紧抓住时代特征,把思想政治工作同整个社会变革联系起来,立足现实,研究新课题,探讨新对策,开拓创新,实现新跨越。

1.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对如何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整套理论、方针、原则和方法,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无论互联网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想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都要坚决地、毫不动摇地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关键所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进行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做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更要做到真正进头脑,并作为一种立场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分析和处理接触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信息,留下真、善、美,抛弃假、恶、丑,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理论素质,这既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更是受教育者成长的内在本质需要。

2.观念创新。求变、求新、多样化和节奏加快是网络时代的重要特征。互联网的崛起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突破落后的、保守的、迂腐的旧观念,具备广阔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和即时的应变能力,认真研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深入了解它们给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从中吸取营养和知识,获取新的思想内容,使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3.内容创新。互联网的信息量特别巨大,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是大容量、大口径的输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增添新的内容,加强“四个”教育。一是加强青年学生政治观教育。政治观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对信息网络的国际化趋势,面对发达国家利用其掌握的信息工具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文化和政治渗透,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更强的政治观念、政治责任感来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在政治理论教育中,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既要大力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又不回避面临的难题,让学生在认识、分析和比较中解决好社会观问题;要加强正面引导,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都要旗帜鲜明。自觉剔除网络中的“精神垃圾”。二是加强“三观”教育。积极引导、帮助青年学生正确分析和评判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就目前情况看。网络文化发展变化的过程既是一个迈向开放、多元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对世界文明的渗透,高科技对全球辐射的过程,进步性与矛盾性并存。对此,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冷静、理智,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对待。在对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分析中,使青年学生真正认识到哪些是好的,适合我国国情,可以学习、借鉴、吸收;哪些是不好的,应该抛弃的,消除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碰到的困惑。最终明辨是非、分清良莠,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提高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入侵的自觉性。三是进行“网络”道德、法规教育。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法律教育,注意消除网上消极内容造成的不良影响,建设新型的网络文化,营造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社会氛围。四是加强青年学生的社会化教育,提高青年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正确看待“网上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化教育活动,提高青年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要引导青年学生运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网上交友,不能将网络作为唯一可以信赖的朋友,不断提高青年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4.手段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机遇,大力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是指各级党政机关、政工人员以及传输系统、通信系统组成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引导和调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率、利用率。通过网络传播,可使先进模范的讲话、有关专家的辅导、电视教育讲座直接进入网络课堂,使一人授课,全社会大学生同时接受教育成为可能。并且由于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使受教育者达到的学习效果远优于普通课堂教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还可以将其他大众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和户外宣传信息移置到网络上,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教育引导作用。同时,在网络上还可以让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实现双向交流,及时获得咨询信息,及时反

馈意见,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进一步增强其教育功能。

5.方法创新。邓小平指出:“要密切注视和深入研究思想战线的形势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改进这条战线的工作。”必须结合青年学生的心理态势、生活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和文化科技知识来开展思想教育,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江泽民说到他看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感受时说:这部片子把金钱与爱情的关系、贫与富的关系、在危难当中每一种人的表现描绘得淋漓尽致……切不可以为只有我们才会做思想工作。这既说明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借鉴外国的成果,也提出了这项工作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的问题。我们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用多样化、多渠道、多载体的方法,因势利导,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讲究艺术,探索规律,本着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把疏通引导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避免简单化、行政化、发号施令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上从“信息灌输”到“信息引导”、“信息分析”的转变,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水平,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高效性和及时性。

6.管理创新。一是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加紧制定网络政策、法规。有关部门要针对互联网络对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及如何加强网上舆论监控、如何建立宣传网络信息平台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出与网络政策相适应的有关政策,以加强网络舆论的导向和引导。应建立专门机构负责网上舆论的调研、管理和网络文化的治理工作,特别是要着手制定打击利用网络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犯罪行为的法规,要把网络文明纳入法制轨道,规范网络行为,科学认定网络犯罪行为并给予相应打击,净化网络环境。二是要建立网络文化运行体制。创立一种全新的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互联网络文化产业运行体制,是我们党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三是加强网络管理和规范。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分析,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对网上的一些有害信息,要针锋相对,澄清是非曲直,进行“解毒”、“消毒”工作,要切实加强对网上各种主页和网站的管理引导以及对非法反动信息的删除工作,加强网上舆论导向和引导。我们新闻媒体的宣传必须始终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四是网络信息管理是个系统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等各个方面齐抓共管。首先是政府要对网络信息做好入境防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学校和家庭要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网上把关工作,当好“把关人”,要把那些会对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过滤、消灭在萌芽状态,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信息,辩证分析,自主作出结论,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其结论;要广泛调动可供利用的各种有利信息应对消极信息,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熟悉网络(信息)的运行手段和规则。

7.队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人的思想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人坦言,21世纪是信息支撑的世纪。为搞好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还应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息素质,即具备优秀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一方面,应切实加强对思政工作队伍计算机‘硬件’配备和网络技术的培训。让思想政治工作者尽快熟悉网络,学习网上教育方式。另一方面,要加深对网络化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问题作深入研究、分析,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总结新经验,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工作。”

总之,互联网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青年一代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只要我们高度重视、正确对待、顺应潮流,将思想政治工作锲入互联网,使之为我所用,助我所长,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矛盾,寻找新载体,思想政治工作一定会走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责任编辑:胡彩芬]

推荐访问:网络时代 思想政治工作 呼唤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