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时间:2022-11-04 18:20:18 浏览量:

1“现代科学精神的精髓就是古希腊时代传承下来的‘自由探索’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欧洲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现代科学等多次对人类文化影响深远的‘质变’。纵观我国自身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因‘探索’而引发的质变相对不足,探索精神的相对薄弱,是造成我国科学创新不足的核心问题。”

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哲敏指出,有探索才会有创新。

2“一流人才最需要的是‘用武之地’,即给他们提供足够发挥才智的舞台,比如担任重大项目的领头人等。回国当一个普通教授对一流人才没有多大的吸引力。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需要先深入了解被引进者有多大本事,一旦决定引进就要冒风险委以重任,要勇于一次性承诺给予大的支持,不要搞先试用再逐步加大支持力度的‘钓鱼工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李国杰表示,引进高端人才不能搞“钓鱼工程”。

3“‘老板’与‘打工’这些称谓目前在科技界愈来愈流行,但‘打工’与‘创新’似乎难以令人觉得有关联。应该对导致这些称谓流行的原因引起注意。应该多听一些科研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对科研管理的意见,让他们多出创新性的成果。”

中科院院士陈家镛指出,应该鼓励年轻科研人员多做创新性的工作。

4“中国科研人员在具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往往会得到所在研究机构的金钱奖励。这种政策使得竞争变味,阻碍人们相互合作及交流想法,科学在中国变成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游戏’。”

中国的一些科研文化让外国科研人员不理解,曾工作于中科院贵阳地化所的Sarah Rothenberg如是说。

5“由于我国人才出现了断层,国家求贤若渴,希望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然而,在操作中,却经常由于操作机构的不专业或者操作程序上的漏洞丛生,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前院长陈良尧教授指出,国内引进顶尖人才缺乏严格的筛查机制。

6“坚定的自信、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强烈的创新愿望、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实践技能、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健全的体魄和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世宁谈创新人才的6个素质。

7“近年来无序竞争冒头、功利化政绩观干扰,使得科研体制上条块分割愈演愈烈,可以说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分离,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阻力。”

中科院院士陈佳洱直言,教研分离已成创新阻力。

8“企业相对景气,企业家信心走低;商品销售价格景气指数上升,出口景气指数下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需求迫切,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与服务体系相对薄弱。”

日前发布的《2011年下半年高新技术企业景气调查与分析》报告显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呈现“三大反差”。

推荐访问: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