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知识新水平

时间:2022-11-02 20:20:07 浏览量:

因为要写一篇有关黑洞的作品,所以要找相关资料。手头有几本不同年代的科学或科普著作,大多属于较新的论述。但我还是翻出一本旧书中的一篇文章,虽说此文早在中学时代就已读过。那是一本还标以旧式统一书号的科普作品,1985年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名为《人类知识新水平》。

重读此书,感慨万千。这些由大学者讲述的科学知识,虽尽皆前沿,却浅显易懂,甚至连一名中学生都能充分理解。该书装帧简单,朴实无华,只卖区区5角钱,可它的内容却让人耳目一新,爱不释手——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再也没有这类图书出版了。

1979年末至1980年初,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了6次公开报告会,报告人分别是具有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的专家,但他们所论述的题目,都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与社会”长期计划的研究范围。这项计划旨在持续调查科学进步对人类的影响和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这些报告后被结集出版,即《人类知识新水平》。

此书摘录了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在“人类知识新水平”讲座开幕式上的讲话作为序言,并收录了法国社会学家夏尔·莫拉泽的《昨天和明天的科学水平》作为概括性总纲。

汉斯·克雷布斯爵士是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之一,因为他发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克雷布斯循环”。他作了题为《从生物学和医学角度谈少年犯罪问题》的报告,这在当时可谓别具一格,同时也反映出科学家对于社会问题的责任意识。

约瑟夫·斯蒂芬·谢尔是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的活跃人物,同为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比较生物化学几个方面的专家,在许多国家工作过。他报告的题目是《植物遗传工程的前景和限度》,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探讨了有关遗传学的未来,现在读来仍能感觉出其前瞻性。

勒内·弗雷德里克·托姆是法国数学家,1958年菲尔兹奖获得者。这一奖项的奖金只有区区1500美元,却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托姆专长于代数和微分拓扑学及质量动力学,提出了著名的“灾变理论”。总结其研究经历,他作了题为《什么是多学科综合研究,它能解决什么问题》的报告。

维克托·弗雷德里克·韦斯科夫是美国著名的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旧译“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主任,且自二战后一直在此任教,其《20世纪物理学》(1972)曾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过中译本(1979)。韦斯科夫的报告是《物质基本结构的新见解》,详细介绍了有关物质基本结构的研究情况,不过其中充满了大量的图表。

当然,笔者最关注的还是《为什么会有“黑洞”》一文。

苏布拉曼扬·钱德拉塞卡是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原籍印度,后入美籍。《为什么会有“黑洞”》不但开宗明义,而且深入浅出,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掩饰的大师风范。我仔细研读,发现后来有关“黑洞”的诸多介绍,大多没有超越这些内容。

顺便说一下我所知道的钱德拉塞卡。1930年,20岁的钱德拉塞卡乘船前往英国,在旅途中即思考出白矮星的特性。1937年起他即成为芝加哥大学天体物理和空间研究实验室的研究员和教授,1947年后他即被誉为“有卓越贡献的教授”,可直到1983年,73岁的他才因在白矮星研究和其他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此人们戏言:想要荣获诺贝尔奖,不但要有杰出的贡献,还必须长寿——因为诺贝尔奖是不颁发给逝者的。6557

推荐访问:年前 新水平 知识